扎根乡村20年,一颗初心永不改——记省人大代表邓利军

2020-05-06 17:26:21    来源:今日川南
63.6K

2-2005061HP1622.png
邓利军处理村上事务 

20年前,一个38岁的农民放下年产值150万元的企业老板不当,回到穷山村干起了年收入280元的村干部。他到底为了什么?

20年间,他不仅从一名党员成为了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而且还成长为镇、区、市、省人大代表,他到底做了什么?

他的手机号,村里老人娃娃都记得

群山环绕、风景优美,道路畅通、村容整洁,小洋楼、四合院,忙农活的、拉家常的……这些都是对东兴区高梁镇杨岭村的真实写照。

近日,笔者从内江城区出发,踏上了前往杨岭村的路。一路上,或许是满脑子的疑惑,笔者不仅无心欣赏路上风景,反而觉得40多公里的车程变得远了起来。

进入杨岭村, 一切初见并无特别之处。正在有些失望之时,突然远处一幢大楼让笔者眼前一亮。恰遇村民路过,笔者停车便问“那栋气派的房子是谁修的?”“村支书邓利军代表修的。”“哦,邓代表家的房子真漂亮。”“不对不对,那是杨岭村游客接待中心,是大家的,我也有一份,大姐来耍的吧,欢迎欢迎。”村民一脸的幸福藏也藏不住。

“不是,来找邓代表……”也许是急着赶路,他没等我往下说,一麻溜地报了邓代表的电话,还说村里事多,邓代表是个大忙人,最好先打电话。当笔者夸他记性好时,他却说:“这算啥,连村里老人、娃娃都晓得,不管大事小事都找他,随叫随到,打多了自然就记得。”看着村民远去的背影,笔者又觉得这里似乎不一般。

不管走多远,根还得扎在村子里

文质彬彬、朴实内敛,轻声细语、没有客套话,面对来访略显腼腆。邓利军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既不像当过老板,也不像印象中的村干部,却与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十分符合。

聊起过去,邓利军说小时候家里穷,经常不是东家借点就是西家帮衬点,排行老大的他为挑起家庭重担,只能外出打工挣钱,后来办起了家具厂,生意还不错。2000年5月,正筹划迁往成都办个更大的家具厂时,镇干部3次找上门,希望他能回去当村支书,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如果回去,生意怎么办,家人怎么想,心里十分纠结;而村里困难和问题多,群众支持不支持,工作干不干得好,心里也非常纠结……”邓利军的坦诚让笔者对他多了几分亲近感。

“利军啊利军,你还是不是杨岭村的人?”他至今还记得当年镇党委书记罗德祥说的这句话,也正是这句话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责任与担当,最终选择了回到家乡,这一干就是20年。邓利军说,自己是杨岭村的人,不管走得多远、挣再多钱,根还得扎在村子里。村里有渴望过上好日子的乡亲,也有曾任村干部的父亲没有做完的事情,更有作为一名党员、军人的家国情怀,既然组织信任,就要不负所望。面对不同的未来,面对三思后的决定,他的初心和勇气让笔者肃然起敬。

一条碎石路,打开了杨岭村的大门

房有房门,心有心门,迈得进房门,更要走得进心门。上任后的邓利军先从代理村党支部书记干起,工作之余,他起早摸黑,一组一组地走、一家一家地敲,同村民拉家常、问情况、听意见,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一户也不能少,仅1个月就走完了全村7个组、280户农户。最终,他与村两委商定,当务之急先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修路问题。

决心虽大,阻力却不小。村上不仅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反而还有2.8万元的外债。钱从哪里来?谁来修?怎么修?矛盾纠纷如何解决?条条都是沟,道道都是坎,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十分困难。

但他认为,人心齐、泰山移。他一边积极提建议,争取镇党委、政府五六千元的资金支持;一边为了节省开支,带领村两委同志没日没夜、挨家挨户地做群众工作,动员全村村民自己动手修。他为此“磨破了嘴、跑断了腿。”

“千千有个头,万万有个尾,邓书记这个头,带得好!”村民唐远富见证了当时的全过程。作为村支书,邓利军首先带头挽起裤脚、挑起扁担,到山里搬石头,让村干部、党员也跟上,其他群众一看无话可说,只要有劳动力的人都来了,每人的挑运量至少在500公斤以上,并把挑回的石头一块一块地铺、一块一块地砸……两个月后,一条3公里多的碎石路竣工了。通车那天,刘久容代表大家写了封感谢信,邓利军笑了,可村民却哭了。

“如果不是邓书记,这条路,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修。”邓利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领着全村人发扬自力更生和愚公精神,一肩一肩地挑、一锤一锤地砸出的这条路,打开了杨岭村的门,温暖了杨岭村人的心,质疑也悄然变为了信任。

在外经商的郑红鑫等人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他们自愿捐款共70余万元,为村里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由此,村里的各项工作也打开了局面。

2001年,高梁镇换届选举镇人大代表时,群众一致将选票投给了邓利军,而他对选民许下的承诺是——要为大家干点实事,要为大家改变杨岭!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镇人大代表,邓利军认真履职、四处奔走、为民发声。通过他的积极呼吁和建议,用钉钉子的精神,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打了个翻身仗:为改善道路交通,村主干道从碎石路变成沥青路、水泥路,3米宽变成4.5米宽,3公里变成7.2公里;新修组道5公里。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修水渠、水沟,整治山坪塘、水库大坝,新建蓄水池16口、囤水田坎80多根,人工钻井150口。为解决用电问题,对全村7个组280户全部进行农网改造;为加强村阵地建设,新建村办公室280平方米、党群广场570平方米……杨岭村大事记上清晰记录的这一切,不仅见证了杨岭村的变化,更见证了邓利军的坚守。

诺言成现实,这个穷山村变成四好村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杨岭村成了“空壳村”。如何让村里这些老弱病残和妇孺富起来、让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村强起来,这两大难事压得邓利军有些喘不过气。

邓利军说,这些年通过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代表培训、调研视察以及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等途径,他更加了解到我们的制度好、政策好、机遇好,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逐渐变好,而杨岭村仍面临着民不富、村不强等困境,自己责任重大。

“既然大家选我当代表,我必须为之搏一搏。”于是,邓利军决定带领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走出去,到产业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先让大家的心动起来;邀请农业专家为村产业发展把脉支招,找准定位、确定目标、制定规划;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和项目支持。

2015年,通过引进业主,投资180万元,占地700余亩,打造了杨岭村生态荷花观光园——“荷花谷”,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荷花节,第一天就迎来游客6000余人,随后几个月,共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万余元,“空壳村”开始破壳了。

“荷花谷”的成功经验,让邓利军信心倍增。在他的带领下,坚持以支部为引领,探索成立了1个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并以公司为平台发展集体经济,管理运营村资源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服务性收入,再将收入用于公共设施维护、产业再发展、分红及奖励,成功走出一条“1333”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如今,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流转实施项目经营,有7个专合社、2个家庭农场、1个加工厂、3个农家超市、4个农家乐、3个客栈,实现村集体收入13万余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5000余元。杨岭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美丽新村。2016年,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被评为省级“四好村”。

2017年,在被评为内江市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的同时,邓利军当选为区、市人大代表和省十三届人大代表。他深知责任更重了,必须更加紧密联系群众。他通过走访、座谈、调研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100余人次,提出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议、关于提高村(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的建议、关于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问题的建议等,均被省、市、区有关部门采纳,有关问题也得以解决。在“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中,他联系贫困户6户,积极争取扶贫政策,帮助其发展种养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帮助解决贫困户在就业、就医、就学方面遇到的困难。目前,杨岭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20年时间,从老板到村支书,从挑小家到挑大家,当问及是否后悔过,邓利军的回答是:“我是杨岭村的人,看到杨岭村的今天,看到大家过上好日子,心里觉得值。”

20年的坚守,邓利军改变的是杨岭村的点点滴滴,但不变的是那份朴实的初心——这变与不变,就是他作为人大代表交上的履职答卷。

(来源:内江日报)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四川诗酒年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蜀ICP备20006313号

今日川南网,专注川南城市群综合资讯发布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法律顾问:合作交流:QQ2739031423 | 本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30-2513557 | 刊登广告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