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泸州市“1+3”教科研共同体首届学术年会在泸州开放大学举行。
据了解,泸州市“1+3”教科研共同体“1”是指市教科所在共同体的建设中发挥统领作用,“3”是指“一体、东翼、南翼”三个教育板块。近年来,泸州市“1+3”教科研共同体通过健全“市县联动、区县互动、研校振动”三动机制,聚焦教育决策咨询、教学质量、科研服务管理、人力资源培育、教科研综合改革等方面,推动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升。
泸州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多焱表示:“泸州市‘1+3’教科研共同体是长期提高我们教科研水平的一个举措,通过教研员工作站、还有‘沉浸式’跟岗培训、‘四老’服务团这些方式来打造教研团队,助力整个泸州市教育质量的提升。”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重庆市南岸区教育学会会长杨旭红告诉记者:“泸州和我们一直都有很深的一种渊源,我也非常赞赏他们的教研。未来我们一定会相互交流,制定发展协议,然后推动两地的教研工作,推进我们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活动还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南岸区教育学会会长杨旭红分别作题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持续培养》《南岸教研转型 唱响幸福教育》的专题讲座。 会上,泸州市14所学校与重庆市南岸区14所学校签订协同创新结对发展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学术协同创新。
根据协议,两地签约学校结对发展期两年,即2024年到2025年,结对发展学校间围绕课改与科研等开展同课异构、学术交流、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等交流互动活动,南岸区教育学会与泸州市教育学会每年联合召开一次结对发展研讨会。 根据《泸州市“1+3”教科研共同体建设三年行动规划(2023-2025)》,至2025年,将建成较为完善的泸州市“1+3”教科研共同体体系,建立教科研系统市县联动、区(县)互动、研校振动的“三动机制”,实现“蓝图共绘、机制共建、项目共担、人才共育、资源共聚、成果共享”的目标,服务区域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形成区域教科研特色品牌和核心增长极。
(来源:泸州教育体育 文:曾麟评 柳仲 图: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