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起处是故乡

2020-11-18 18:44:51    来源:今日川南
63.6K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不经意间,又听到邓丽君当年的一首老歌《又见炊烟》,瞬间让我回想起故乡,回想起故乡那久违的点点炊烟。慢慢品味着,尘封的记忆里,故乡的炊烟依旧氤氲升腾,袅绕不绝,那带着烟熏味道的饭菜香也扑鼻而来。

2-20111QTQ6450.png

记得儿时,特别喜欢吃用土灶大锅烧火做的饭,喜欢听一把一把的豆荚、高粱杆拥进灶膛里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响,喜欢烧火时看那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映红了脸颊,温暖着冰冻的小手,更喜欢夕阳西下,暮霭低垂中,家家户户高低不一的烟囱里先后飘荡起或青、或白、或黑的缕缕炊烟,似一条条飘带,在屋顶上、瓦缝里、树梢间跃动着,一派朦胧的景象,让整个村庄平添了无比的魅力。这一刻,是乡村最温馨、最恬静的时候。
      炊烟是有味道的,庄稼草木灰的气息里微涩中杂糅着一点儿苦香,那是生活的原味。炊烟是有灵性的,人们能从各家各户炊烟的浓淡有无中看出这户人家的日子。浓烈的炊烟,表示这家正在做吃火的食物,因为要大火炖才能熟烂;若是轻淡的炊烟,可能那家正在煮稀饭或者是熬汤;总是最后一个升起炊烟的,那家人的媳妇八成很懒;而连续几天不见炊烟的人家,准是公婆和媳妇或者两口子闹矛盾了,不然早就做饭了……

一道简单的炊烟,里面含着的不仅仅是浓郁的饭菜香,更多的则是在农村生活长久积累的一份经验,这是城里人一辈子也不会拥有的财富。

在诗人眼里,炊烟是土屋瓦舍升起的云朵,是柴草灶火化成的幽魂,是古老村庄不绝的声息。也有人把炊烟形象地比喻成村庄的头发,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而我说,炊烟是村庄的根。多少年来,村庄有了炊烟的映衬,便显得愈加和谐安详。一静一动,静的是沉寂斑驳的百年老屋,动的是袅袅升腾的炊烟和人畜忙碌的身影,缭绕着的是人间的悠闲与繁忙,彰显的是村庄流传万古的静穆与平和。

2-20111QTI0439.png

炊烟恣意舒展,泼墨写意,不失为世间安暖幸福生活的点缀,与闲适的村居巧妙地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乡风俚俗画。村庄正是因为有了那一缕缕炊烟,才使原本宁静平淡的空间多了一抹色彩、一丝动感、一缕乡情。相比如今的农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也都电气化了,随便找一户人家,燃气灶、电饭锅、电磁炉,比比皆是,而少见了夕阳西下时袅袅升起的炊烟,炊烟弥漫的暮霭中再也听不到母亲们那悠长的“老大--,小二--,快回家来吃饭!”的声声唤归,乡村的美也少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情画意。

至今我仍有不解,过去为何用柴火烧的饭、煮的粥,吃到嘴里会有淡淡的甜香;用柴火炒的菜,哪怕是园子里极其普通的菜蔬,吃在嘴里也有不同寻常的味道,这是星级厨师都烧不出来的味道。或许这柴火本身就是一味调料吧,既可以养身,又可以养心。袅袅升起的炊烟如同曾经乡间小路牧归的老牛,默默耕耘在家乡的土地上,静静守候着村庄。

炊烟起处是故乡。炊烟,尽管四季不同,三餐有别,但如诗似画,脱俗超凡,是乡愁浓浓的风向标。因为在那缕缕炊烟下,有个叫“家”的地方,会一直在等你。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四川诗酒年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蜀ICP备20006313号

今日川南网,专注川南城市群综合资讯发布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法律顾问:合作交流:QQ2739031423 | 本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30-2513557 | 刊登广告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