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2020-09-01 16:02:56    来源:今日川南
63.6K

巴蜀文化悠久绵长,源于远古,“甚至肇于人皇,也殊未可知。”雄奇险秀、“我行山川异”的巴蜀生态环境,巴适安逸、“但逢新人民”的巴蜀人文环境。向东,栖在悠闲舒适的时光里;向西,闯入热闹欢腾的灯火中。巴蜀文化千姿百态精彩纷呈,像一本厚厚的历史画册,每一页都写满心动的故事。


“一盆”巴山蜀水、“万卷”天府之国。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川渝携手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携手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推出“畅游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系列推文,今天请看第三期《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一种非遗就是一个故事

浓缩了一群人、一座城的历史传承和风土人情

川渝,一脉两传承

同一种非遗技艺却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味道

让我们走进“非遗川渝”

去感受技艺和传承的魅力吧~


指尖上的非遗


四川蜀锦&重庆黔江土家织锦


蜀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是成都的标志性技艺,也是中国织锦第一座里程碑。蜀锦是“四川成都所织造的花锦”(沈从文《蜀中锦》),蜀锦传统手工织锦即是用传统的蜀锦花楼织机,以传统手工技艺而织成的锦缎。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2019长乐未央历代锦绣珍品特展——文物展示区 图源:蜀江锦院


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等。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蜀锦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其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蜀锦织造技艺展示 图源:蜀江锦院


重庆土家织锦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西兰卡普,历史源远流长,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土家织锦


土家族织锦技艺历史悠久,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织锦技艺体系的基本特征。土家织锦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西兰卡普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土家织锦


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为铺盖,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土家织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种古老的木腰机,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棉线、毛线为纬,完全用手工织成的手工艺术品。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土家织锦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重庆梁平木版年画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绵竹年画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绵竹木版年画


据口述资料,清代乾嘉年间,绵竹有年画从业人员九百余人,大小规模不一的作坊三百多户,年产包括门画、斗方、屏堂、杂条、拓片、案子在内的年画一千二百多万幅,远销云南、贵州、陕西、青藏、两湖及四川省内各地。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绵竹木版年画


绵竹木版年画的题材除传统的门神画以外,还涉及戏曲故事、山水花鸟、写景纪实、吉祥图案等。绵竹各地年画制作有专业分工,城区偏重拓片、杂条、斗方、案子,并兼及门画;清道乡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乡偏重美人、娃娃戏,如此等等。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重庆梁平木版年画 图源:重庆市梁平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重庆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是重庆市梁平区境内人民群众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梁平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全国其它地方年画大同小异,但其艺术处理手法,画面效果迥然不同。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重庆梁平木版年画 图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至今约有三百年的历史。梁平县也生产各种类型的花笺、花纸和门画。在年画等的绘制技法上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印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术,还运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巧施阴阳(明暗画法),区分远近;其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动静处理得当,造型古朴粗犷,使人过目难忘。


四川瓷胎竹编&重庆梁平竹帘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 即以瓷器为胎,用纤细柔软的竹丝紧扣瓷器编织成各种精美的器物,主要流传在成都地区。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瓷胎竹编 图源:大渝网


瓷胎竹编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丝”的技艺特点,它既是传统竹编手工艺的承载体,也掺杂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冰裂提梁茶具 图源:大渝网


梁平竹帘,流传于重庆市梁平区一带,相传它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梁平竹帘以当地盛产的上等慈竹为原料,经过30多道工序,抽成精细均匀、色泽柔和、质地柔韧的纤细竹丝,然后用竹丝作纬,优质蚕丝为经,用织机精心编织成帘后,画上精美图画而成。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梁平竹帘 图源:大渝网


梁平竹帘品种繁多,按制作工艺可分为素心、堂心两个主要类别。由其用途着眼,梁平竹帘有条屏、通景屏、罗汉屏、中堂、推心、横推、斗方等多个品种。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梁平竹帘 图源:大渝网


耳朵里的非遗


四川川剧&重庆涪州川剧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四川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梅花川剧团 《贵妃醉酒》剧照 图源:中国川剧网


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也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霸王别姬》剧照 图源:中国川剧网


川剧流派包括五种声腔和四条河道。重庆是“下川东河道”的中心。清代道光年间的燕春班是重庆最早的川剧班社,龙庆班和桂华班在光绪年间十分活跃。清代宣统年间,在市区菜园坝举办赛宝会时开设的荟芳茶园是重庆第一个川剧营业性演出场所。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图源:重庆市涪陵区文化馆、非遗中心


涪州川剧从涪陵本土兴起距今已有120余年的传承发展历史,2015年被区政府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2016年6月,涪州川剧被市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加以保护。


四川川东薅草锣鼓&重庆云阳薅草锣鼓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分布在宣汉巴山大峡谷片区的土家人在田地间薅草时边打锣鼓边唱的一种民间音乐。薅草锣鼓是《巴人》古乐在今天的传承,原生态地保留了巴人生活习俗,打锣鼓和唱歌同步进行,锣鼓引子、唱腔曲式调式、唱词的内容到形式,特别是三至五人打唱的被称为武锣鼓的打法是这里所独有的,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敲锣打鼓》 冯瑞波/摄


歌词常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浓郁的生活气息加上川东方言,妙不可言,具有其它方言无法取代的艺术效果。其语言生动传神,唱腔高亢流畅,具有穿透力,风格豪放粗犷,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经文艺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搬上舞台,广受好评。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张勇/摄


重庆“薅草锣鼓”主要流传于重庆清水土家族乡及周边的耀灵、泥溪、岐阳等地。它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劳动山歌。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云阳薅草锣鼓 图源:重庆市云阳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云阳薅草锣鼓的唱词多属口头创作,见好夸好,以物及人,一般是五字四句。如“两脚软兮兮,周身莫得力;叫声伙计哟,快把烟来吸。”

非遗川渝,一脉两传承

▲云阳薅草锣鼓 图源:重庆市云阳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品味川渝特色

遇见美好非遗

让技艺与传承在时光中盛情绽放



来源:四川文旅厅

编辑 | 张颢琳 排版 | 张颢琳

校对 | 刘 念 责编 | 韩晓冬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四川诗酒年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蜀ICP备20006313号

今日川南网,专注川南城市群综合资讯发布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法律顾问:合作交流:QQ2739031423 | 本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30-2513557 | 刊登广告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